搜索

七年之痒,新加坡的归属感到底怎么治?

发表于 2025-04-05 07:32:04 来源:新闻快递网

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伢大富谈留学七年过去了,我在新加坡的生活已然稳定。每次回国,亲戚朋友总会开玩笑似的问:“新加坡生活习惯了吧?算是新加坡人了吧?”每次听到这些话,我总是感到困惑。难道在这里生活了几年,我就成了所谓的“local”吗?真正的融入,是否仅仅取决于居住时间的长短?归属感,这个词看似简单,却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与心理认同。我孩子六岁时来到新加坡,现在已经对这个国家充满了归属感。他在小学二、三年级时,甚至迷上了李光耀,会主动去图书馆借阅他的传记和故事。国庆庆典时,他骄傲地挥舞国旗,并催促我把家里的国旗挂起来。他对中国的记忆只是零星的片段,时常以“你们中国”来对我描述一些事物。这种对新加坡的认同感,对他来说自然而然,甚至让我感到他是幸运的。因为拥有归属感,无论在什么地方,都意味着心灵有了一个港湾。然而,我自己对新加坡的归属感则显得模糊。像我这样的“新移民”,总有一些时刻会感到自己是个外来者。曾几何时,听到别人一句 “You don’t look like Singaporean”,我会闷闷不乐好几天。如今想来,这种情绪其实源自于一种身份认同的焦虑:我是不是真的融入了这个社会?所谓的融入,到底是什么?融入的标准是什么?有人说,融入新加坡的标志是获得永久居民(PR)或公民身份,是拥有一群本地朋友,或者是能说一口流利的Singlish。但这些是否真的是判断归属感的标准?许多中国移民为了获得身份,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,参加义工活动,交税,买养老保险,甚至捐款做慈善。这种努力,有时是功利的,像是以一套公式在“购买”融入感。许多人未必真正认同新加坡的社会价值观,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法律上的身份。然而,当涉及到让孩子为新加坡服兵役时,许多中国父母又显得犹豫甚至抗拒,这种矛盾情绪暴露了对归属的真正态度。我认识一个在新加坡生活了三、四十年的朋友,她嫁给了本地人,Singlish讲得流利,却仍被周围人视为“外来者”。尽管她已经持有PR几十年,却始终没有选择入籍。这种现象让我意识到,融入并不只是一纸身份或语言技能的掌握。归根结底,归属感更像是一种心理状态,而非外部的社会认同。文化差异与个人选择初来新加坡时,我也曾为融入本地人的社交圈感到压力。参加他们的聚会时,常常觉得尴尬无比,特别是他们谈起当地政治、谈论议员,我总是插不上话。后来我意识到,这并非单纯的融入问题,而是文化差异的体现。强迫自己去适应一套并不完全认同的社交规则,只会让人迷失自我。如今,我交朋友更看重的是共同语言与价值观,而非他们的国籍背景。只为了追求“融入”而刻意去结交一些“fake朋友”,并不会让我变得更“酷”或更有归属感。真正重要的是,我是否在这片土地上感到舒适、自在,是否能够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享受这里的生活。归属感的主观与自由归属感,更多的是一种主观体验,而非外在的标准。许多人试图用身份、朋友圈或文化认同来衡量自己是否融入,但实际上,这些都只是表象。如果你能够在一个地方找到内心的宁静,享受这里的一切,感到自己属于这里,那么你就已经融入了。而如果你对一个地方的文化、价值观始终没有兴趣,甚至感到不适,那么即使生活多年,依然会是个outsider。我来到新加坡,追求的就是精神上的自由。因此,我不再在意别人的看法,只要我自己感觉融入了,那我就是这个社会的一部分。归根结底,归属感是由内而外的,它不需要外界的认可,只需要你内心的接纳与安宁。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随机为您推荐
热门文章
文章排行
版权声明:本站资源均来自互联网,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。

Copyright © 2025 Powered by 七年之痒,新加坡的归属感到底怎么治?,新闻快递网   sitemap

回顶部